提到电影的国际荣誉配资公司官网,2019 年《寄生虫》的表现至今让人印象深刻。
这部韩国电影不仅在戛纳电影节拿下金棕榈大奖。
还成为奥斯卡百年历史上第一部获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电影。
全球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它的版权,观众讨论的不只是剧情,还有电影里折射的社会现实。
连好莱坞业内都承认"这是一部无法被忽视的杰作"。
反观中国电影,虽然起步比韩国早十几年。
但除了上世纪 90 年代《霸王别姬》获戛纳金棕榈、《活着》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外。
近些年在国际主流电影节上几乎没什么亮眼表现。
哪怕是投资数十亿的"大片",在国外要么排片寥寥,要么观众评价平淡。
很多国外影迷对中国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"功夫片""古装片"的老标签里。
有人会疑惑,中国不缺资金、不缺演员,也有庞大的市场。
为什么就是出不了像《寄生虫》这样的国际级作品?
其实核心问题绕不开"资本"。
韩国:资本甘当"幕后帮手"
韩国电影能崛起,不是单靠某一个导演或某一部电影。
而是资本、政策、创作形成了一套"良性循环",其中资本的"克制"和"长远"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韩国资本不"瞎指挥",给足创作者自由。
1998 年韩国废除电影审查制度、实行分级制后,电影人终于能放开手脚拍现实题材。
不管是揭露社会矛盾的《寄生虫》,还是批判政府腐败的《辩护人》,都不用怕"敏感"而妥协。
而支撑这种自由的,是资本对创作者的信任。
CJ 集团从《汉江怪物》开始就跟奉俊昊深度合作。
2006 年拍《汉江怪物》时,奉俊昊想找好莱坞团队做特效。
预算一下涨到 120 亿韩元,约 7000 万人民币,远超当时韩国电影的平均成本。
换作其他资本可能会砍预算、改方案。
但 CJ 不仅全额支持,还帮着对接《哈利波特》《指环王》的特效团队。
最后影片拿下 1300 万观影人次,成了韩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。
更重要的是,韩国资本愿意"慢下来"培育产业。
它们不追求短期赚快钱,反而会花几年时间打磨一个项目。
像朴赞郁,早年拍独立电影时就被 CJ 关注。
后来一步步支持他拍"复仇三部曲",直到《老男孩》获戛纳评审团大奖,成为国际知名导演。
这种"资本 + 创作"的默契,还会延伸到和观众的互动上。
韩国电影人很懂"协商解码"。
拍韩剧时,哪怕是医疗剧《重症外伤中心》、家庭剧《苦尽柑来遇见你》这种常见题材,也会用真实的细节夯实剧情。
医生的手术操作要咨询专业医师,家庭矛盾要贴合普通人的生活。
甚至会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剧情走向,观众觉得"这拍的是我们的生活",自然愿意买单。
而观众的认可又会让资本更有信心投入下一部好作品,形成正向循环。
中国:资本常成"质量拖手"
中国电影产业不缺资本,甚至比韩国更"有钱"。
早几年影视行业火热时,房地产、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。
华谊兄弟、光线传媒等公司动辄投数十亿做项目,还喊出"打造中国迪士尼""对标好莱坞"的口号。
可结果呢?很多项目要么亏得一塌糊涂,要么拍出来的片子质量堪忧。
连国内观众都不买账,更别说走向国际。
问题的根源,是中国资本太急功近利,把"流量"当目标,把"内容"当附属。
最典型的就是华谊兄弟的苏州电影世界项目:
2011 年拿地,2015 年开工,总投资 35 亿,主打"电影 IP+ 主题乐园"。
把《非诚勿扰》《集结号》《狄仁杰》这些华谊旗下的热门 IP 全塞了进去。
可华谊没考虑过,这些 IP 的"保质期"太短。
《非诚勿扰》前两部 2008、2010 年上映时票房不错。
但 2023 年的《非诚勿扰 3》票房仅 1.02 亿,豆瓣评分 5.4 分,观众早就不买账了。
而且这些 IP 多是爱情、战争、玄幻题材,面向成年人。
不像迪士尼的"米老鼠""漫威英雄"能吸引亲子家庭,乐园开业后客流越来越少。
2018-2020 年连续亏损超 3.8 亿,2024 年直接破产。
最后被韩国 MBK 资本收购,改名叫"苏州阳澄半岛乐园"。
更糟的是,资本还会直接干预创作,把电影变成"流量堆砌的商品"。
这些年很多"非专业导演"的出现就是例子。
有些投资方老板、流量明星,只要有钱有资源,就能当导演开机。
连基本的镜头语言、剧情逻辑都不懂,拍出来的片子全是特写、大摇臂,内容空洞无物。
还有些资本为了追求票房,要求导演加流量明星、改结局。
明明是现实题材的剧本,硬要加一段爱情戏。
明明是悲剧结尾,非要改成"大团圆",导致剧情逻辑断裂,观众看得一头雾水。
这种"资本绑架创作"的后果,就是观众对国产电影越来越失望。
现在很多人进电影院前,先看影评、看口碑,心里默认"大概率是烂片"。
哪怕偶尔有好剧本,也可能因为没有流量明星而被资本放弃,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。
这样的电影,别说打动国外观众,连国内市场都站不稳,怎么可能在国际上"受待见"?
差距核心:三方配合出了错
这些年国家也在扶持电影产业,比如设立电影专项基金、鼓励现实题材创作。
也不是没有好导演、好演员。
饺子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、文牧野《我不是药神》这些导演,都证明了有能力拍出好作品。
更不是没有市场,中国每年电影票房能到几百亿,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。
可为什么就是追不上韩国?
核心是"政策、资本、创作"三方没配合好,而韩国刚好踩对了每一步。
韩国的配合,是"政策给自由、资本给耐心、创作接地气"。
除了分级制,韩国还通过《电影振兴法》设立釜山电影节,帮本土电影对接国际市场。
资本层面,像 CJ 这样的企业,不仅投钱,还会帮电影出海。
1995 年 CJ 就花 3 亿美元收购梦工厂 11% 的股份,让韩国电影人接触好莱坞的制作模式。
创作层面,导演们既懂类型片技巧,又能扎根本土现实。
比如《寄生虫》用"贫富差距"这个全球共鸣的主题,包裹韩国的社会细节,既好看又有深度。
中国的问题,恰恰是三方各走各的路。
政策想鼓励现实题材,可资本觉得"现实题材不赚钱",还是愿意投古装剧、玄幻剧。
资本想追流量,可创作又跟不上,导致片子质量差。
创作想拍好故事,可资本干预太多,最后成品面目全非。
还有一个关键差距,是对"观众"的态度。
韩国电影人把观众当"合作伙伴",会通过弹幕、影评收集反馈,调整创作。
而中国很多资本和创作者,把观众当"韭菜",觉得"只要有流量就能收割"。
这种不尊重观众、不尊重文化的作品,怎么可能让国外观众认可?
更让人可惜的是,中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,却被资本用成了"包装"。
很多古装剧只把传统文化当"服化道背景板",剧情还是"谈恋爱、搞权谋",跟历史背景完全脱节。
国外观众看了也摸不着头脑:"这真的是中国历史吗?"
韩国电影拿奥斯卡,不是因为运气好,也不是因为历史久,而是资本找对了自己的位置。
它不是"主导者",而是"服务者",帮创作者实现想法,帮好作品触达观众。
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,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,有鲜活的现实生活,有无数值得挖掘的题材。
只要资本愿意慢下来,给创作者多一点信任。
创作者愿意沉下来,给观众多一点尊重。政策愿意搭好台,让三方形成良性循环。
中国电影迟早能拍出像《寄生虫》这样既扎根本土、又能打动全球观众的作品。
到那时候,不用刻意追求国际荣誉配资公司官网,国外观众自然会主动为中国电影点赞。
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